说 树
树,大自然馈赠给世界最珍贵的饰物。树,与人的生命周期一般破土、伸展、凋亡。树,与人的境遇一样经历着肃杀与繁茂。
从古至今,无数大家高士与树共情,将它入诗入画。贾岛在《题李凝幽居》中留下了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巧思妙景,庄子在《惠子相梁》中表达了“非梧桐不止”的高洁品质,《项脊轩志》中归有光“庭中有枇杷树,吾妻死年所植,今已亭亭如盖矣”一语尽发对生命和感情的感叹。“昔年种柳,依依汉南。今看摇落,凄怆江潭。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”,庾信在《枯木赋》中替桓大将军一声感慨,以树惜人,悲于岁月无情,世事多变,人与自然一样的无奈。作家三毛来世要做一棵树,站成永恒。没有悲欢的姿势,一半在尘土里安详,一半在风里飞扬,非常沉默、非常骄傲。
总有一些更加幸运的,在人类的历史上站上了光辉的位置。文成公主远嫁西藏,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,植于拉萨大朝寺周围,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,藏区的“公主柳”见证了汉藏人民千年的兄弟情谊。诸葛亮向刘禅表白:“成都有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顷,子弟衣食,自有余饶,至于臣在外任,无别调度,随身衣食,悉仰于官,不别治生,以长尺寸。若臣死之日,不使内有余帛,外有赢财,以负陛下。”八百棵桑树给子孙留下的不只是训诫,更代表着千百年士大夫气节风骨。孔子在杏树下杏坛讲道,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以自证,树带给人们无数的思考,在人的故事中,树永远是重要的配角。
树,这个字具有两层主要含义。作为名词,它是木的总名,也表示木的形态。作为动词它表示种植,并由此而引申出培养、建立的意义。树的动词的意义奇妙的建立了人的社会与自然的联系,植物与人在动态变化中相统一,人的经历与树的生命,鲜活的生物与人的行为绵密交织,共同构出一个迢远而深情的美丽形象,一个具有深厚人文气质的景象。
树的生命与生长与人的生命经历达成了近乎精密的默契,人在对树的共情中理解着自己,寻找着自己的价值,构建着自己的事业,树起一个个标志工程,一个个伟岸形象,一个个共同的人类记忆,树起我们共同的价值,共同的未来畅想,共同的大同追寻。在现今气候危机阴翳蛰伏的情景下,树又一次用它的自然属性为人创造出社会价值,它与人类文明、与社会担当、与家园情怀紧密相连,成为联系世界,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媒介和工具。
三月初春,雪融雨落,莺飞草长,万物蕴发,正是手植嘉木之期。在暖阳下的春日闲暇时,不要忘了植一棵小小的绿苗,在培育生命的过程中体会生活的雅趣。由物及人,窥一木而知千里,说不定在格物的实践中就会有精神的升华。杨砚博